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老粮站连锁超市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粮站连锁超市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有没有供销社,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?
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是一个时代工人们的心酸泪历史。计划经济企业亏损是亏的国家集体,市场经济股份制亏损亏的是入股者。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剩余价值由集体所有,市场经济公司剩余价值有老板一人所有。
粮所人员下岗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大快人心,在计划经济时代,这些人真的很可恶,人情户,关系户,领导户是无须排队,好米好油优先供给,而普通人排队一、二个小时,到跟前了,他们说累了,要休息半小时,或上侧所,或渴了烧水泡个茶,更甚者是无理由走开了,或到点吃饭了,下班了。
所以说他们的下岗是社会的必然,由于计划经济时的得意忘形,他们的“苦日子”真的不值得同情。
但也没必要幸哉乐祸。
我就是在95年粮食系统下岗的职工,那时候宝儿刚一岁,没有积蓄很难,有时候不想回头想那段苦日子。摸索着做了点小生意。慢慢有了起色。生活好了起来。
退休工资不高,没有职工医保,自己买了城镇居民医保。
👧谢邀请!有啊!先苦后甜、苦尽甘来。创业苦、守业苦、下岗苦。经过苦和累,练就大智慧;融入大市场,应对风和浪;古人云:“只有吃得苦中苦、方能成为人上人”。
供销、粮食行业…每个系统,都有过共同的“辉煌”时期。若习惯了以前的“旱涝保收”,一时半会儿就说不清楚,什么才是真正的苦。
因为、各自的认识与理解程度,或其观点不一样。换句话说使用的量器不是一把尺子、一杆秤。就难免会有一定的出入。
不妨试试辩证观点,换位思考着眼于未来。若延续当时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,众多的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肯定是行不通的。也会涉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。
而当时的改革就是在“忍痛割爱”,也会涉及到“伤筋动骨”,至其下岗与待岗,亦为主题中的“苦日子”。
若不实施改革,也将会形成恶性循环,导致企业走进“死胡同”,又何谈未来。换句话说:“假如按部就班,还不如天高任鸟飞,海阔凭鱼跃”。
事实证明,下岗后的职工,“似如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”。在短期中苦,在长期中乐。即为苦尽甘来,而到达彼岸。
据我所知的下岗职工,奔赴全国各地。通过培训:成为了银行保安、建筑公司的老板、塔吊和汽车司机,或单位的会计。
有的成为了超市经理、营业员、采购员。也有酒店厨师、经理。还有下岗职工,开办了粮油专卖店,成为了区域总代理、总经销…等。
当然,也不排除个别的人,成为了家庭“主妇”。总之,在各行各业的比比皆是,但因篇幅有限,不便一一列举。谢谢您的阅读!
六、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,现在怎么样了?
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我认为是:供销社,食品站,粮站等单位的员工。
那时候,资源缺乏,许多东西都要售票购买,如糖票,布票,煤油票,香烟票。好像只有吃的盐是敞开供应的。所以供销社的员工很吃香。
然后是食品站的人,猪是农村人喂养出来的,但农村人是不能随便宰猪的,肥猪要卖给国家,猪由食品站杀了后再卖,除了过节外,一个公社一天只宰一头猪,想买点肉半夜就要到食品站的窗口外排队等候,想买点肉那是真难。如果哪家有人在食品站工作那一定是人们巴结的对象。
最后是粮站职工,那时候农村人收了粮食后要交公粮,评判合不合格的权利在粮站人手里,他说没有晒干你就要再晒,他说不干净你就要再过风车,霸王的不得了。
时过境迁,那时的好单位已经关门,都是集体户口,好多都卖断了工龄,回到了农村,过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,还有许人因为得罪的人多回到农村没有人理他们,真是想不到啊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粮站连锁超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老粮站连锁超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